注册登录
手机版
 
 
 
 
 
 
 
 
维权投诉
商家俱乐部

西河古镇自驾游



省份:安徽旅游景点
城市:芜湖旅游景点



   

      安谧宁静的西河古镇位于芜湖县南,处于宣城、南陵、芜湖三地交界处,东濒弋江水,西北与高兴、沈公行政村接壤,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0.33平方公里,地处偏僻,人文闭塞。现有幸福、跃进、汤家棚三个居委会,822户,2278人。
  据《汉书、地理志》载:“汉元封三年属丹阳郡古地各茶庵明万历年间遭兵毁”。远在西汉时,小镇乃是湖滩,杂草丛生,人烟寥寥,水患严重,此处俗称“草头湖”,当地有一庵堂建造于此,人们习以称“茶庵”,属丹阳郡宛陵县,随朝,改宛陵为宣城,始属宣城县;明、洪武年间,挑圩筑堤,百姓开始徙此安居,已成小集镇,因其座落青弋江西岸,故得名“西河”,万历年间遭兵毁。清、嘉庆年间,设立过军事防务机构,一度曾称之“西河汛”。另有人说,因靠资福河,又称过资福镇。据《宣城古今》载:“民国二十年,定为建制镇,民国三十八年冠以标准集镇。属宣城县七大集镇之一”。建国后,多次定为建制镇,1984年又定为建制镇。
  集镇历为乡、镇、区署机构驻地,随行政机构设置沿革,曾称过“西河行政村”、“西河街道大队”、“西河镇”等,1971年1月10日划归芜湖县。
  西河为江南水乡古镇,相传有600多年悠久历史,房屋店铺建于圩建两侧,因逐年防汛加固堤埂,故屋基低于路面1.5米左右,街心青石路面,曲折蜿蜒约1200米,街道南北走向,宽窄不匀,一般为2一3米,两旁店铺门面飞檐对峙,窗户比街心低得多;沿河一侧旧宅,墙高陡峭,基部麻石驳砌,拔地数丈,削壁耸立,汛期任凭水冲浪击,外河沿岸青石护,人本可以通行,内侧房屋店铺多为数进串连,从街心踏青石台阶下,步入室内,可延伸十余米。此外,上街头外侧有章家巷、土地巷、下街头外侧有徐会兰巷、江东巷、中街内侧有芮家巷,均为老街横连,通往沈公圩内,也可通向沿河水运埠头,显得古朴衰老。
  集镇建设有向圩内扩展之势,七十年代初,新建了一条长约50米,宽约5米的水泥面街道,人称“法制路”,拦腰横穿老街道,东到河沿,西至圩内,与老街交叉处为“十字街”,上架设水泥旱桥连通老街,旱桥高于路面4米左右,人们可在旱桥下往来,也可由旱桥北侧的青石台阶下,步入老街。1983年又新铺设一条长200米,宽9米的水泥路面街道,在圩堤内侧,与老街向乎平行,人称“民主路”,上到粮站下至芮家巷口,横越“法制路”,是目前最宽阔的一条街,农副产品交易都聚集在此。每当东方露出鱼肚白,这条街就活跃起来,提篮、担筐、拉车的人们从四面八方向此汇集。
  街镇座落青弋江畔,江水源远流长,上溯皖南山区泾、旌、太(泾县、旌德、太平)数县,下汛芜湖汇入长江。据口碑材料,几经沧桑。
  早在明朝隆庆年间,水路交通成为方便,往来船只常序泊于此歇宿,已成为山区竹、木、柴、炭销售中散地,来自下游的粮商在此设点收购粮食,商业市场非常热闹。据说,当时镇上有浴池三家,饭店四家,杂货店四十四家,不少店铺前店后坊,上近王家村下到八面佛都是住宅区,河沿一带都有房屋;万历年间,兵乱,房屋店铺焚毁严重,成民流离,集镇经济萧条。
  清朝中期,人民生活安定,行商者渐多,集镇复于繁荣。竹木手工制作业盛行,街头巷尾遍及竹木器店铺,大户大家开设粮行,收购大家粮食运销沿江城市,河岸上还有竹、木商行,此时街道逐渐扩展向北延伸,镇上除山、杂、百货店外,还新开槽坊(酿酒)、糖坊、药铺、烟店、客栈、饭馆等,经商者多为江北巢县、无为、江南泾、旌、太等县人,商业兴旺,已成为宁国府宣城县西乡要镇;咸丰年间,由于太平军与清兵在此筑营鏖战,迂回四年之久,百姓蒙受其难,店铺多为倒闭,居民背井离乡,街镇再度衰败。
  民国初年,集镇又趋于复兴,青弋江中经过往船筏增多,大批的竹木排筏由山区运来,停靠于此,船只往来也很频繁,常日达七八十条,此时集镇已成内河天然码头。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集镇商业发达,据老年人介绍,各种店铺有一百多家,大的店铺作坊雇用学徒工匠二三十人。当时有名的糕饼店有王义降、元泰和,加工的糕点花色繁多,尤其是方片糕制作精细,片薄匀整而香甜。中药店铺有六家,最大的有“陈恒生”、“太和春”、“胡广生”,自制中药,诊病配方。布店五家,最有名的“恒丰和”、“同裕源”,浴池有“沧浪园”、“大乐园”、“新新园”,“新新园”拥有座位六七十人,茶馆三家,有名的有“金谷春”、“柳翠仙”还有杂货店三十多家,粮行六家,另外,小商贩遍及全街。由于泾县人来此经商者居多,故有“无泾不成镇”的说法;此间,纺纱、织布、找线、织袜、刺绣等手工制作开始盛行,本镇人民王景玑还首创“西河私立培英小学”,据说兴盛时,人口将近六千。
  抗日战争爆发,小镇曾遭日机三次狂轰滥炸,毁坏房屋百余间,伤亡近百人,到处是颓坦断壁,民不安宁;民国三十三年,集镇沦陷,日军强化治安,姿意肆虐,交通断绝。集镇冷落。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不顾人民困苦,强行纳税捐款,搜括民脂民膏,镇上物资奇缺,商业不振,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人民怨声载道。
  1949年4月23日,西河解放,集镇得以新生,人民安居乐业,镇上店铺摊贩增多,从事竹、木、铁手艺人不少,手工纺织也很发达,自纺自织,生产各种棉织品,麻织品,刺乡品,山区竹木柴炭在此转销量增大,附近农村的农副产品都聚集于此销售,市场繁荣。据资料载,居民时达3800多人。
  1956年,党和政府实行对私营工商业改造政策,集镇私营店铺开始走上合作商业的道路,当时镇上分行业的商店12个,合作小组7个,从业284人。1958年9月,不分行业将其全并为一个综合商店,1960年元月与寒亭、文昌合并一个容有350多人的大综合商店,由于商店过大,管理困难,形成少数人拿钱不干事,在外搞投机倒把,因此,1961年对综合商店进行调整,整其撤并,据资料载,将棉布、百货、文具、寄售合并为一个商店,茶馆、烟酒、饮食小组合并为一个商店,杂货、烟丝、糖坊、机面、豆 、屠宰合并为一个商店,照相、镶牙、刻字、修表合并为一个商店,浴室,水炉为一商店等,全镇共划设七个商店,三个小组,从业195人,并规定收益分配为固定工资加奖金的办法,克服了弊病,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镇上还创办了针织厂、棉织厂,拥有职工200余人,由于管理不善,很短时间就解散了。
  七十年代始,镇上为发展地方工业,先后创办农具厂、草包厂、牙刷厂、塑料厂、花炮社、磨具厂等,产品销及本县各地,磨具工艺曾远销外省,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加之原料不足,都相继倒闭。而集镇商业较为发达,据资料载,当时有一个供销社,一个食品组,一个采供组,设有九个合作商店(组),九个农村供应点(其中代销五个),另有个体商贩三十二户,担负着两社一镇三万多人口的生活资料,四万亩土地的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的采购工作。仅1971年1月—10月统计,集镇市场总营业额为101.2万元(不包括有证商贩),其中供销商业69.2万元,合作商业32万元;从网点分布看,国营商业日杂、百货各设一个点,合作商业有八个点。
  七十年代中期,集镇又成为庞大的树苗市场,附近农村土壤多为沙质,培育的树苗品种繁多。每逢冬末春初,泡桐、法梧、槐树、桦树、椿树、水杉、樟树和雪松、柏树、冬青等树苗充斥市场,转销省内外,同时还有农村盛产的红花草籽,粒大色鲜,适应性强,发芽率高,更吸引着江西、浙江、江苏、河南等省的客商,收获季节都要在集镇上设点收购。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完善,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给集镇经济带来了活力。首先激发了手工业的发展,镇上竹、木、铁匠铺骤然增多,再之,附近农村连年丰收,在午秋季节,集镇成为红花草籽、小麦、大米转销站,来自外省外县的商客忙于立约收购,尤其是红花草籽、粳米深受欢迎;商业蓬勃发展,镇上除国营、集体各种商店外,个体经营户越来越多;镇办企业象雨后春笋奋起竞争。据1982年9月7日文字材料,镇上有四十四个企业单位(其中县属企业29个),职工626人,当时镇办企业花炮社、食品厂、建筑队、影剧院、电房、黄沙管理站在1981年总产值达12.9万元,利润2.7万元。1983年全镇工商企业二十六个,职工698人,其中从事工业运输187人,从事商业服务511人;财政收入11.69万元,其中工商税收8.69万元,镇办企业税后利润中提取3万元。居民生活水平250元左右。目前,镇上个体钟表电器修理铺六家,理发铺六家、饭馆五家,自行车修理铺四家,摆摊设点遍及街头;农贸市场十分活跃,购销两旺,各种蔬菜、瓜果、禽蛋、水产、粮油棉麻、充满法制路,民主路两旁,随心所得,应有尽有。仅肉摊就有十处,鱼摊七处,粮油代购点五处,早市结束,行人络绎不绝穿行各商店之间,这儿再也不是“露水街”了。
  近年来,得天独厚的黄沙资源已开发利用,千吨拖轮往返不息,满载黄沙运往祖国各地;1986年2月1日湾西公路正式通车,促使集镇流动人口骤增,市场繁荣,销售额日达万元,已呈现历史上最兴盛时期。目前,西河的经济正向外向型发展,据统计,在外地从事建筑承包业的有七百多人,黄沙运输开采业的有三百多人,每年光这两项收入上交的管理费就达八 万多元,占全镇管理费收入的70%。西河,不再是经济和文化的“西伯利亚”,它流出去的是永不枯竭的黄沙资源,以及富有开拓精神的青年,得到的将是物质、精神文明的丰收。
  西河古镇,商业极为发达,素来是一个消费集镇,天然水运码头,居民多以经商谋生,手工业者也有不少,特别是古镇的小吃,西河混饨,羊肉、蛋糕、油炸臭干子、方片糕、青弋江小鱼等。附近农村土地肥沃,盛产粮棉。建国后,街容店貌日渐更新,近几年,镇政府大楼、中学教学大楼、邮电大楼与新湖商业街平地而起,颇有现代建筑风姿,而老镇仍保古镇特色。随着国家农业旅示范点——和平生态旅游区,西河古镇景区基本具备了吃、住、行、游、购、娱、教(市、县教育基地)要素条件,全方位为游客提供优良服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极大的关心和支持下,现在正步入一个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将乘势而上,继续保护古镇资源,特色小吃,民俗风情。以及绿色生态旅游特色,加大古镇保护力度与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加强软件建设,努力开拓市场,把景区建设成为集古镇游览、特色小吃、沙滩游泳、休闲度假,弋江漂流,民俗风情与和平生态公园生态旅游及科普教育,珩琅山景区的佛教游等一体的旅游。

       

   

      安谧宁静的西河古镇位于芜湖县南,处于宣城、南陵、芜湖三地交界处,东濒弋江水,西北与高兴、沈公行政村接壤,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0.33平方公里,地处偏僻,人文闭塞。现有幸福、跃进、汤家棚三个居委会,822户,2278人。
  据《汉书、地理志》载:“汉元封三年属丹阳郡古地各茶庵明万历年间遭兵毁”。远在西汉时,小镇乃是湖滩,杂草丛生,人烟寥寥,水患严重,此处俗称“草头湖”,当地有一庵堂建造于此,人们习以称“茶庵”,属丹阳郡宛陵县,随朝,改宛陵为宣城,始属宣城县;明、洪武年间,挑圩筑堤,百姓开始徙此安居,已成小集镇,因其座落青弋江西岸,故得名“西河”,万历年间遭兵毁。清、嘉庆年间,设立过军事防务机构,一度曾称之“西河汛”。另有人说,因靠资福河,又称过资福镇。据《宣城古今》载:“民国二十年,定为建制镇,民国三十八年冠以标准集镇。属宣城县七大集镇之一”。建国后,多次定为建制镇,1984年又定为建制镇。
  集镇历为乡、镇、区署机构驻地,随行政机构设置沿革,曾称过“西河行政村”、“西河街道大队”、“西河镇”等,1971年1月10日划归芜湖县。
  西河为江南水乡古镇,相传有600多年悠久历史,房屋店铺建于圩建两侧,因逐年防汛加固堤埂,故屋基低于路面1.5米左右,街心青石路面,曲折蜿蜒约1200米,街道南北走向,宽窄不匀,一般为2一3米,两旁店铺门面飞檐对峙,窗户比街心低得多;沿河一侧旧宅,墙高陡峭,基部麻石驳砌,拔地数丈,削壁耸立,汛期任凭水冲浪击,外河沿岸青石护,人本可以通行,内侧房屋店铺多为数进串连,从街心踏青石台阶下,步入室内,可延伸十余米。此外,上街头外侧有章家巷、土地巷、下街头外侧有徐会兰巷、江东巷、中街内侧有芮家巷,均为老街横连,通往沈公圩内,也可通向沿河水运埠头,显得古朴衰老。
  集镇建设有向圩内扩展之势,七十年代初,新建了一条长约50米,宽约5米的水泥面街道,人称“法制路”,拦腰横穿老街道,东到河沿,西至圩内,与老街交叉处为“十字街”,上架设水泥旱桥连通老街,旱桥高于路面4米左右,人们可在旱桥下往来,也可由旱桥北侧的青石台阶下,步入老街。1983年又新铺设一条长200米,宽9米的水泥路面街道,在圩堤内侧,与老街向乎平行,人称“民主路”,上到粮站下至芮家巷口,横越“法制路”,是目前最宽阔的一条街,农副产品交易都聚集在此。每当东方露出鱼肚白,这条街就活跃起来,提篮、担筐、拉车的人们从四面八方向此汇集。
  街镇座落青弋江畔,江水源远流长,上溯皖南山区泾、旌、太(泾县、旌德、太平)数县,下汛芜湖汇入长江。据口碑材料,几经沧桑。
  早在明朝隆庆年间,水路交通成为方便,往来船只常序泊于此歇宿,已成为山区竹、木、柴、炭销售中散地,来自下游的粮商在此设点收购粮食,商业市场非常热闹。据说,当时镇上有浴池三家,饭店四家,杂货店四十四家,不少店铺前店后坊,上近王家村下到八面佛都是住宅区,河沿一带都有房屋;万历年间,兵乱,房屋店铺焚毁严重,成民流离,集镇经济萧条。
  清朝中期,人民生活安定,行商者渐多,集镇复于繁荣。竹木手工制作业盛行,街头巷尾遍及竹木器店铺,大户大家开设粮行,收购大家粮食运销沿江城市,河岸上还有竹、木商行,此时街道逐渐扩展向北延伸,镇上除山、杂、百货店外,还新开槽坊(酿酒)、糖坊、药铺、烟店、客栈、饭馆等,经商者多为江北巢县、无为、江南泾、旌、太等县人,商业兴旺,已成为宁国府宣城县西乡要镇;咸丰年间,由于太平军与清兵在此筑营鏖战,迂回四年之久,百姓蒙受其难,店铺多为倒闭,居民背井离乡,街镇再度衰败。
  民国初年,集镇又趋于复兴,青弋江中经过往船筏增多,大批的竹木排筏由山区运来,停靠于此,船只往来也很频繁,常日达七八十条,此时集镇已成内河天然码头。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集镇商业发达,据老年人介绍,各种店铺有一百多家,大的店铺作坊雇用学徒工匠二三十人。当时有名的糕饼店有王义降、元泰和,加工的糕点花色繁多,尤其是方片糕制作精细,片薄匀整而香甜。中药店铺有六家,最大的有“陈恒生”、“太和春”、“胡广生”,自制中药,诊病配方。布店五家,最有名的“恒丰和”、“同裕源”,浴池有“沧浪园”、“大乐园”、“新新园”,“新新园”拥有座位六七十人,茶馆三家,有名的有“金谷春”、“柳翠仙”还有杂货店三十多家,粮行六家,另外,小商贩遍及全街。由于泾县人来此经商者居多,故有“无泾不成镇”的说法;此间,纺纱、织布、找线、织袜、刺绣等手工制作开始盛行,本镇人民王景玑还首创“西河私立培英小学”,据说兴盛时,人口将近六千。
  抗日战争爆发,小镇曾遭日机三次狂轰滥炸,毁坏房屋百余间,伤亡近百人,到处是颓坦断壁,民不安宁;民国三十三年,集镇沦陷,日军强化治安,姿意肆虐,交通断绝。集镇冷落。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不顾人民困苦,强行纳税捐款,搜括民脂民膏,镇上物资奇缺,商业不振,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人民怨声载道。
  1949年4月23日,西河解放,集镇得以新生,人民安居乐业,镇上店铺摊贩增多,从事竹、木、铁手艺人不少,手工纺织也很发达,自纺自织,生产各种棉织品,麻织品,刺乡品,山区竹木柴炭在此转销量增大,附近农村的农副产品都聚集于此销售,市场繁荣。据资料载,居民时达3800多人。
  1956年,党和政府实行对私营工商业改造政策,集镇私营店铺开始走上合作商业的道路,当时镇上分行业的商店12个,合作小组7个,从业284人。1958年9月,不分行业将其全并为一个综合商店,1960年元月与寒亭、文昌合并一个容有350多人的大综合商店,由于商店过大,管理困难,形成少数人拿钱不干事,在外搞投机倒把,因此,1961年对综合商店进行调整,整其撤并,据资料载,将棉布、百货、文具、寄售合并为一个商店,茶馆、烟酒、饮食小组合并为一个商店,杂货、烟丝、糖坊、机面、豆 、屠宰合并为一个商店,照相、镶牙、刻字、修表合并为一个商店,浴室,水炉为一商店等,全镇共划设七个商店,三个小组,从业195人,并规定收益分配为固定工资加奖金的办法,克服了弊病,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镇上还创办了针织厂、棉织厂,拥有职工200余人,由于管理不善,很短时间就解散了。
  七十年代始,镇上为发展地方工业,先后创办农具厂、草包厂、牙刷厂、塑料厂、花炮社、磨具厂等,产品销及本县各地,磨具工艺曾远销外省,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加之原料不足,都相继倒闭。而集镇商业较为发达,据资料载,当时有一个供销社,一个食品组,一个采供组,设有九个合作商店(组),九个农村供应点(其中代销五个),另有个体商贩三十二户,担负着两社一镇三万多人口的生活资料,四万亩土地的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的采购工作。仅1971年1月—10月统计,集镇市场总营业额为101.2万元(不包括有证商贩),其中供销商业69.2万元,合作商业32万元;从网点分布看,国营商业日杂、百货各设一个点,合作商业有八个点。
  七十年代中期,集镇又成为庞大的树苗市场,附近农村土壤多为沙质,培育的树苗品种繁多。每逢冬末春初,泡桐、法梧、槐树、桦树、椿树、水杉、樟树和雪松、柏树、冬青等树苗充斥市场,转销省内外,同时还有农村盛产的红花草籽,粒大色鲜,适应性强,发芽率高,更吸引着江西、浙江、江苏、河南等省的客商,收获季节都要在集镇上设点收购。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完善,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给集镇经济带来了活力。首先激发了手工业的发展,镇上竹、木、铁匠铺骤然增多,再之,附近农村连年丰收,在午秋季节,集镇成为红花草籽、小麦、大米转销站,来自外省外县的商客忙于立约收购,尤其是红花草籽、粳米深受欢迎;商业蓬勃发展,镇上除国营、集体各种商店外,个体经营户越来越多;镇办企业象雨后春笋奋起竞争。据1982年9月7日文字材料,镇上有四十四个企业单位(其中县属企业29个),职工626人,当时镇办企业花炮社、食品厂、建筑队、影剧院、电房、黄沙管理站在1981年总产值达12.9万元,利润2.7万元。1983年全镇工商企业二十六个,职工698人,其中从事工业运输187人,从事商业服务511人;财政收入11.69万元,其中工商税收8.69万元,镇办企业税后利润中提取3万元。居民生活水平250元左右。目前,镇上个体钟表电器修理铺六家,理发铺六家、饭馆五家,自行车修理铺四家,摆摊设点遍及街头;农贸市场十分活跃,购销两旺,各种蔬菜、瓜果、禽蛋、水产、粮油棉麻、充满法制路,民主路两旁,随心所得,应有尽有。仅肉摊就有十处,鱼摊七处,粮油代购点五处,早市结束,行人络绎不绝穿行各商店之间,这儿再也不是“露水街”了。
  近年来,得天独厚的黄沙资源已开发利用,千吨拖轮往返不息,满载黄沙运往祖国各地;1986年2月1日湾西公路正式通车,促使集镇流动人口骤增,市场繁荣,销售额日达万元,已呈现历史上最兴盛时期。目前,西河的经济正向外向型发展,据统计,在外地从事建筑承包业的有七百多人,黄沙运输开采业的有三百多人,每年光这两项收入上交的管理费就达八 万多元,占全镇管理费收入的70%。西河,不再是经济和文化的“西伯利亚”,它流出去的是永不枯竭的黄沙资源,以及富有开拓精神的青年,得到的将是物质、精神文明的丰收。
  西河古镇,商业极为发达,素来是一个消费集镇,天然水运码头,居民多以经商谋生,手工业者也有不少,特别是古镇的小吃,西河混饨,羊肉、蛋糕、油炸臭干子、方片糕、青弋江小鱼等。附近农村土地肥沃,盛产粮棉。建国后,街容店貌日渐更新,近几年,镇政府大楼、中学教学大楼、邮电大楼与新湖商业街平地而起,颇有现代建筑风姿,而老镇仍保古镇特色。随着国家农业旅示范点——和平生态旅游区,西河古镇景区基本具备了吃、住、行、游、购、娱、教(市、县教育基地)要素条件,全方位为游客提供优良服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极大的关心和支持下,现在正步入一个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将乘势而上,继续保护古镇资源,特色小吃,民俗风情。以及绿色生态旅游特色,加大古镇保护力度与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加强软件建设,努力开拓市场,把景区建设成为集古镇游览、特色小吃、沙滩游泳、休闲度假,弋江漂流,民俗风情与和平生态公园生态旅游及科普教育,珩琅山景区的佛教游等一体的旅游。

       



上一芜湖景点:人字洞
下一芜湖景点:乌霞洞

想便宜点买汽车吗?参加江苏汽车网组织的汽车团购行动吧,发挥集体的力量,一起来砍价。4S店提供包车接送,最主要的是提供您心动的价格,呵呵,还不报名去!GO >>

百度中 西河古镇 相关内容
Google搜索中 西河古镇 相关内容
Sogou搜索中 西河古镇 相关内容
B 北京奔驰 北京三菱 北京现代
C 长安福特 长安铃木 长安马自达
D 东风本田 东风标致 东风雪铁龙
东风日产 东南三菱 东风悦达起亚
G 广汽丰田 广州本田  
H 华晨宝马    
S 上海大众 上海通用别克 上海大众斯柯达
上汽荣威 上海通用雪佛兰 上海通用五菱雪佛兰
Y 一汽奥迪 一汽大众 一汽马自达
一汽丰田    
Z 郑州日产    
B 比亚迪    
C 长安 长城汽车 川汽野马
D 帝豪 东风汗马 东风风神
G 广汽    
H 红旗 华晨中华 海马汽车
J 吉利 江淮汽车 江铃陆风
Q 奇瑞 全球鹰 青年莲花
N 南京名爵    
Y 一汽奔腾 英伦  
Z 众泰    
A 奥迪 阿斯顿马丁  
B 宝马 保时捷 奔驰
本田 标致 宾利
D 大众 道奇  
F 法拉利 丰田 福特
H 悍马    
L 莲花 林肯 铃木
路虎    
M MINI 马自达 迈巴赫
O 欧宝 讴歌  
Q 起亚    
R 日产    
S 萨博 三菱 双龙
斯巴鲁    
W 沃尔沃    
X 现代 雪佛兰 雪铁龙
Y 英菲尼迪    



·
城市漂流去 南京文华英菲尼迪暑“驾”关
·
时尚姑苏行 威驰旅“城“激活车友生活梦
·
商业导向过重 车友会多为空客或名存实亡
·
节假日免收小客车通行费利好自驾游市场
·
南京汇达携32辆星骋车主天目湖自驾游
·
Club 3南京站——“行无疆,擎有径”BM
·
“我行 我路”斯巴鲁方特嘉年华
·
购新途锐 有机会参加“黄山集结之旅”
·
南京黄埔双龙车主西部自驾游随拍

·
丫山花海石林
·
赭塔
·
广济寺
·
天主教堂
·
马仁奇峰森林旅游区
·
乌霞洞
·
马仁山
·
陶辛水韵
·
奎潭湖
·
汀堂公园


 
车型导航
热点车型
6万以下
6-10万
10-15万
15-25万
25万以上
SUV/MPV
新车 新闻 4S店
大众朗逸
科鲁兹
大众速腾
别克英朗GT
大众宝来
日产轩逸
大众高尔夫6
丰田卡罗拉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大众CC
别克君威
大众迈腾
日产天籁
大众途观
本田CR-V
丰田RAV4
现代ix35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江苏汽车网 jsChe.net
新车 新闻 4S店


加入微信号
团购/促销/活动

买车计算 | 保险计算 | 车贷计算 | 交通违章 | 网上晒价 | 驾驶学校 | 交通标志 | 公交路线 | 驾车地图 | 列车时刻表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联系地址:南京市光华路166号德兰大厦西五楼 1886汽车产业园网络部 邮编:210007 电话: 13305198474
Copyright 2014 江苏汽车网www.jsch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南京佐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苏ICP备081098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