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造车今非昔比 团车为何遭炮轰?
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这块大蛋糕着实让人眼红,每年都有数不清的企业加入造车大军中,幸运的继续留在赛道向前跑,当然也有不少还没等出名就被拍死在沙滩上。由此可见,造车这件事可真不是闹着玩的,搞不好就会赔上全部家当。
值得关注的是,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企业还可以拿PPT激情演讲,来打动台上台下的用户和投资者,而今天这招显然不好使了。光靠喊口号吹牛的PPT造车时代已经过去了,没有金刚钻就想揽瓷器活的企业也会被扣上“大骗子”的帽子。
就在团车宣布造车的热度还未完全消散时,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与团车CEO闻伟的一场“口水战”再次将其推上风口浪尖。
1月18日,团车闻伟在社交平台就与李想“探讨”造车一事,再次发文回应称“无惧不是盲目,造车不会儿戏”,同时还附上邀请函邀请李想出席其首次产品发布会。
随着闻伟的这次回应,这场造车企业CEO互怼的闹剧似乎也该结束了,如果继续下去,甚至有人怀疑这是一场变相营销。
李想炮轰团车大概率是“骗子”?
这两个原本毫不相关的人,为何突然就杠上了?一切要从团车最近的新动作和闻伟的发言说起。
1月16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转发了一篇关于团车造车的采访。采访中,闻伟对团车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惹怒李想的,正是闻伟对于造车发表的一些观点。
比如:“大多数造车新势力为了找一个趁手的兵器绞尽脑汁,我们是在兵器库里挑一个绞尽脑汁。”
闻伟还表示已经集结100多人外来团队,可以做2000万元以上的车,也可以做5万元以下的车,包括商用车、物流车。同时,团车造车周期能缩小到18-24个月,相比燃油车时代国际大厂48个月和国内厂家36个月至少缩短一年。因此,闻伟表示,“第一款车失败了也没关系,3个月能再做一款。”
而关于第一款车的上市时间,闻伟称最早可于2022年9月预售,而首车也并不需要研发与设计,可以“从团队带来的半成品中进行选择”。
在造车资金方面,闻伟也表示,其测算之后的量产所用资金是造车新势力的几分之一,“牛创拿到5亿美元,我们可能是他的1/10。”
但对于怎样造车、造什么样的车等这些最基础的问题,闻伟的回答却是——“还没想好”。
不过闻伟直言,对这个团队很有信心,打算全力以赴(All in)造车。
1月16日下午,李想微博转发团车创始人、CEO闻伟宣布造车后接受媒体采访的文章,并评论称:“那些指望找到超级救世主的创业者……最后找到的普遍都是骗子,或者大概率自己也是骗子。”同时其怒斥其“刷新创业者的底线”,最后李想还指出,“创业的本质是:有节奏有耐心的长期成长。”随后,意犹未尽的李想用近3000字的长文,进一步驳斥了团车造车的不合理之处。
虽然实力不如理想,但是闻伟的回应并不自卑,反而劝李想别成为自己最记恨的那波人。面对李想的“吐槽”,闻伟也在个人微博进行回应,他表示很委屈,称:“没想到万里长征的迎面第一枪来自李想先生。除了节奏和耐心您是不是忘了眼光和判断?冯思翰(大众中国CEO)被反怼不就是当初看走了眼喷得太早?所以谁也别把自己当先知,也别成为自己最记恨的那拨人。”
为何闻伟的回应会提到冯思翰,这就要从冯思翰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起,他评论称增程式电动车是一项过时的技术,可能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环保,其还指出,这是一种“糟糕的解决方案”。事后李想回应称,非常愿意邀请专业媒体测试理想ONE和大众旗下最相近的七座版奥迪Q7 PHEV车型,进行节能环保的对比测试,用数据说话。
本以为二者的互动就此结束了,而闻伟再次回应,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专门制作了一张邀请函,邀请李想届时拨冗出席团车网的首次产品发布会。
想造车,团车真的准备好了吗?
就在团车高调宣布加入造车新势力大军队伍后,或许屁股还没坐热就引起了不少质疑。不过从目前媒体报道来看,团车似乎在各方面并没有准备好,资金储备不足、智能技术研发水平未知、团队人才不足等有太多不确定因素,并且在采访中的言辞过于夸大,难免让人联想到团车有PPT造车的嫌疑。
对于闻伟的一些观点,为何激起同为创业者的李想如此大的反应?李想对团车发出“大概率是骗子”的评论显然也是对其造车实力的怀疑。众所周知,虽然目前电动车造车技术壁垒不再那么多,但是不代表造车门槛不高,如今光靠PPT实现远大理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现实的竞争环境下,不是“眼红”就能吃到“蛋糕”的,也是要花真金白银,不是喊口号吹牛就行。
骗子也好,先知也罢,都要建立在事实基础上。那么,闻伟的造车团队具备哪些能力?他们有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资金?想造一辆什么样的量产车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团车的基本信息。公开资料显示,团车创办于2010年,主营业务就是汽车团购销售,通过线上的渠道,聚集起有兴趣购买相同品牌和型号的消费者,并组织他们去线下经销店购买。在积累了组织线下活动的运营能力之后,2016年,团车推出了车展业务。2018年,团车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被称为“汽车新零售第一股”。
不过,团车的财务数据似乎并不好看。数据显示,受汽车行业缺芯等不利因素冲击,团车2021年第三季度净收入为6110万元,同比减少38.9%;三季度新车销售总额从2020年同期的70亿元下降到22亿元,降幅为68.6%,而毛利润为4680万元,同比减少35.1%。一个利润年年下降且规模有限的公司却希望能在1年半甚至2年内造出新车,速度甚至超过小米,这种说法确实缺乏说服力。但显然,团车对自己的造车项目信心满满。
暂且不提团车目前有没有足够的资金做支撑,但是闻伟却夸下海口说,将一款量产车的造车成本缩减到5000万美元以内,三亿多就能量产一款新能源汽车,这让那些投入几百亿才开始上量的新能源汽车,多没面子。
众所周知,造车是一个烧钱的无底洞。几年前,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造车需要200亿元的资金储备,后来他将这个资金门槛再度提高,“没有400亿可能干不了”。而小鹏汽车何小鹏也曾表示“200亿都不够花”。
同样身为跨界者的小米,在造车新赛道首期投入就高达100亿元,根据规划,未来10年还将为造车项目投入100亿美元。从财务状况来看,2021年第三季度,小米汽车营收为780.6亿元,同比增长8.2%;第三季度净利润达51.76亿元,同比上涨25.4%。
因此,即使闻伟声称测算之后的量产所用资金是牛创的1/10,即5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17亿元),但就团车目前盈利状况来看,其造车风险仍然不容小觑。
而事实上,李想“开怼”闻伟也并不只是仅仅因为资金问题。闻伟表示要将造车成本缩减在5000万美元内,将新能源汽车的造车周期从36个月缩减到18到24个月,而这一切,仅仅由一个100多人的团队就能做到。这也许才是让李想“失控”的症结所在。
毕竟同为“新手”的牛创自游家NV在当初仅上市就酝酿了4年之久,而其团队规模更是多达1000人。而发展相对于成熟的蔚来、理想汽车等造车新势力等,其核心研发团队更是超过2000余人。
从经验上来讲,闻伟声称该团队具有20多年的造车经验,可以承担包括产品规划、工程开发、智能驾驶在内的几乎所有造车流程,可以为团车网造车提供强大的技术和生产保障。100多人就要达成如此庞大的目标,听起来似乎有些难以置信。同时闻伟还表示,团车造车主要依靠这个团队,进行研发、制造,而团车负责产品定位、营销、渠道网络,简单理解就是团车本身不参与车辆研发制造。
毕竟汽车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整车匹配、动力标定、安全属性、电器架构等程序的保证,到三高试验等检测,一台车需要几千名工程师至少努力几年时间。更何况,汽车产品需要很高的技术和安全要求,用最少的预算、最短的时限、最高的要求制造一批安全、可靠、稳定、先进的汽车,好像是天方夜谭。
“我们第一款车失败了也没关系,三个月后能再做一款。”此话一出,更是激起了千层浪,这不仅藐视造车行业巨额的资金投入,也忽略了创业圈的稳定性。一旦失败,谁会为其买单?相信没有哪些资本愿意冒这样的风险。所以李想还不忘在最后一句附上:创业的本质是有节奏、有耐心的长期成长。
虽然团车已经决定进入造车行业,但是在闻伟回答中我们听到更多的是造车很容易,而对于团车的品牌定位、品牌理念[报价 4S店]等都没有明确答案,如何做到与市场产品差异化更是没有想好,这不得不让人产生有PPT造车的嫌疑。
造车到底难不难?
当蔚小理销量增速明显后,很多企业都开始进入电动汽车领域,毕竟新能源汽车市场这块诱人的大蛋糕不吃上一口真是太可惜了。
很多人都在问,造电动汽车到底难不难?其实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一样的答案,可以这样说,造车不难,但造好车很难。
说造电动汽车容易是因为目前电池、电机、车机等主要零部件国内的供应商都已经非常成熟,像宁德时代、比亚迪[报价 4S店]的电池技术已经可以做到全球领先,车内交互系统也有完整的解决方案,几乎电动汽车的每个部分都有全球优质的供应商,所以这样来看造车门槛降低了。
但是,造一辆好车并没有那么简单。
就拿特斯拉来说,马斯克曾表示,在造车路上经历过很多次险境,好几次都差点“挺不过年底”。再来看本土造车企业,蔚来汽车在用户运营方面是老大,小鹏汽车坚持科技一路走到黑,理想省钱到每一个钢镚。但是不管蔚来怎么烧钱,理想如何省钱,都要拿出亮眼的成绩,因为资本市场看的都是成绩,才愿意用丰厚的资金支持。
那么,现在新加入的一批造车新势力就没有机会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乘联会预测,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有望突破600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将超过550万辆。如此大的市场规模,光靠目前这几家公司根本不能完全消化增量,更何况新能源汽车产业推进也需要更多的后浪涌入。
但这一波造车新势力哪些存活的概率会更大一些呢?从目前来看,像小米、OPPO这样的巨头入场,存活几率会更大,毕竟在各方面准备充分,资金链也不会断;而牛创这样的话题性公司也有很大的希望,至于团车、青橙时代、盒子等造车新势力,可能就要过独木桥了,虽然造车的路已经被蔚小理走通了,但是资本投资似乎已经开始缩水,留给他们的空间有限。
之所以小米造车被看好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小米具有打造硬件产品的经验。虽然造车远比造手机更复杂,但是雷军能把手机供应链整合好足以证明能力,团车只是一家第三方销售平台,跟硬件产品相差很远。其次,小米在资金上也要比团车更有优势,前期已经投入100亿元研发,计划10年内投100亿美金打造小米汽车,如果展开融资也会有更有优势,这方面团车恐怕也没有太多优势。
第三,小米的品牌认知度和终端销售渠道都很强大。毕竟小米手机通过高性价比已经给年轻人留下深刻印象,后续小米推出的汽车产品不论是走性价比还是高端路线,品牌认知力都足够,而且小米手机店里还可以卖汽车,而这些都是团车不具备的,单靠团车渠道恐怕优势不会很明显。
所以,造车不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不就不会有那么多还没上岸就消失的“前浪”了。
总结
说到底,造车是个重资产项目,远没有我们曾经想象得那么理想主义,再拿PPT来造车已经行不通了。不过,我们终究还要保留一些期待,至于团车选择造车是否如李想所言,或许在今年下半年便能见分晓。
免责声明:凡标注转载/编译字样内容并非本站原创,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